新北平溪 放天燈


天燈最早起源於三國,相傳原本由諸葛亮(孔明)首創,故又名孔明燈。當初為了要在城內傳遞軍情,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盞飄浮於空中,造成錯誤的「星象」資訊,用以欺騙司馬懿大軍,也是現今世界上熱氣球的先驅。 而臺灣的天燈起源有不同的版本:施放天燈為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一帶的舊習俗,先民由該地區移墾臺灣的新北市十分寮地區後,在農閒期間仍會施放天燈。而天燈受到地勢和風向的影響,會順著基隆河飛往河口入海處,居民們認為這象徵著向位在大陸地區的親人們報平安,同時也有慶賀年節的祝福意味。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在前清年間十分地區經常遭到盜匪騷擾作亂,由於地處山區,村民們只好移往山中躲避禍亂,等待土匪離去後,留守在村中的壯丁,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在以往農業時代,男丁是勞力和生產力的象徵,因此一般農家百姓若是希望祈求家中生男添丁,通常會以施放天燈的方式來討吉利。(取天燈的臺語發音近似「添丁」之意。)每年舉辦時間為農曆1月15日前,期間約1週,活動主要分3天、3個場地,各進行8波的天燈施放。首場在菁桐國小、第2場在平溪國中,前兩場設計趣味天燈施放,最熱鬧、人數最多。第3場固定於元宵節在十分廣場舉行,有特別製作的主燈施放。3場施放活動主辦單位會提供數千份免費天燈供民眾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