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口湖 牽水(車藏)


相傳清道光25年(公元1845年)臺灣西岸發生「六七水災」,颱風自西南捲向東北,因無地形掩護,以致濱海村落罹難者達數千人,官兵收拾善後,當時,所有棺木店的棺木,早已被買盡,後來就連草蓆也被買光。為了不使屍體曝露,並在今蚶仔寮萬善同歸祠後方挖坑集體安葬。民間傳說官府奏報朝廷後,道光皇帝將罹難者敕封為「萬善同歸」,希望往生者能盡歸於善,同歸仙界。口湖鄉居民為緬懷及超渡先人,清咸豐元年移居下湖的倖存居民,開始募款興建草祠於蚶仔寮西南處萬人塚旁祭祀,即蚶仔寮舊金湖港萬善爺廟前身。臺灣民俗中,凶死的拔度方式,溺死者需透過牽水(車藏)的方式以脫離苦海獲得快活解脫,因此每年農曆6月7、8日,在口湖鄉舉辦盛大祭典,緬懷在水患中罹難的先人。水(車藏)的外型為一竹篾編製的空心圓筒狀物,取材嚴選至少兩年的桂竹,高約4尺左右,以竹竿為藏心,另將竹篾以同心內外圓的方式,將(車藏)身紮分3節,內圍糊以白紙,外圍糊三色藏鬚,並於藏身最上方插上三角旗,書寫亡者姓名,由上至下分別貼上七爺八爺,山神土地,觀音佛祖等紙糊神像,每層(車藏)身糊有雲梯,象徵亡魂由凶惡至和善、由苦難到極樂的大解脫。這一天,所有口湖鄉的遊子都得返鄉,參加盛大的祭典,悼念祖先。綿長盛大的法會,除有道士、僧侶超渡亡魂,放水燈外,最特別的是家家戶戶在路旁放置的水(車藏),數以千計的沿著公路排列,場面十分壯觀,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