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中西 西港燒王船


早期台灣瘟疫猖獗,許多人做王醮,舉行送王船儀式,讓瘟疫隨船而去。道光年間,有艘王船沿曾文溪往下漂流,擱淺在一座小廟附近的岸邊,由於小廟經費不足無力作醮,求助於西港慶安宮。慶安宮為免王船漂流他處使他人受災,因此首創燒王船儀式。首科在道光27年(1847年),每3年1次,至今有200多年歷史。一般俗稱放王船為”遊地河”,燒王船為”遊天河”。慶安宮創廟於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因為廟佔鯉魚穴,在民間觀念中認為鯉魚是高貴吉祥之物,可佑廟宇天地鍾靈,山川毓秀,因此鯉魚成為慶安宮的靈物。慶安宮的建醮儀式由廟中奉祀的十二性瘟王輪流主持。每次醮期6天。第一天是天上聖母前往台南鹿耳門天后宮謁祖,數以萬計的信徒隨行。第二天架棚、作火醮、當晚請王。第三天王爺前往西港與四臨鄉鎮的78村出巡3天。第四天普渡。第五天以王爺出巡的陣頭表演遊行為主。第六天中午由各庄庄民合力牽拉王船,進行陸上行舟。王船所到之處,眾人皆爭相觸摸,以求消再解厄。拉至溪邊之後,法師點燃燒王船。等桅杆倒下後,眾人爭相搶抬船上的金鯉魚回家供奉3年,下次王醮時再送回。王船仿古戰船建造,早期採用紙紮或布料,現今改紅檜或柳安木,雕工細膩,彩繪精采,造價往往數10萬到上百萬元。燒王船前會有3天的王船遶境活動,俗稱西港仔香的刈香,乃南瀛五大香之一。有多達60隊的陣頭參與、浩大的真人蜈蚣陣開道,為西南沿海每3年1次最盛大的王爺祭典。遶境活動中可看到民眾挑一擔擔的馬草水犒軍,戴紙枷鎖贖罪的人。西港區慶安宮的香路規模,至今已有96村鄉,香路範圍涵蓋現今西港、七股、佳里、安定及安南等地,因此有「臺灣第一大香路」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