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同 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在台北盆地漢人的拓殖史上,開發地位僅次於艋舺,而開發的時間比大稻埕為早。”大龍峒保安宮”在清朝與”艋舺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有臺北三大寺廟之稱。 保安宮和大龍峒街聚落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最初由當時四大姓(王、陳、張、蔡)合力建成。廟宇座北朝南,建築佈局分前殿、正殿、後殿,兩側配以東西護室及鐘鼓樓,形成完整的三殿回字型格局,庭園內有一水池,池上有一座卍形橋,符合了「後有靠,左右有抱,前有照。」的風水哲理。屋頂為傳統木構架的三川脊式、屋脊則為閩南式風格,三川殿及正殿的吊筒皆伸出龍頭,為同安、漳州及泉州一帶的特色,裝飾藝術包括木雕、石刻、彩繪、泥塑、交趾陶、剪黏等,題材內容以人物圖像呈現,以歷史、文學典故、神話、傳說故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