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萬華 剝皮寮老街


「剝皮寮」之名始於1950年,其由來有爭議,來源有二說:一、根據《台北市志》:「艋舺有北皮寮街,又稱剝皮寮街,北皮寮後有一詞應是殺牲製革所在,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枕、鼓。」意即剝獸皮而得名。二、根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現鄰近康定路、廣州街交會口一帶,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土炭市」,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台灣清治時期,而台灣日治時期實行「市區改正」將原本窄小彎曲的道路拓寬、拉直,自台灣清領時期至今,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該街道亦為唐景崧力主台灣民主國,1895年(清光緒21年,永清元年)5月27日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