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將喜愛的景點加入[會員收藏區],方便未來查詢 ~

加入[專屬行程後], 方可開始自行規劃旅行路線喔!!

少數民族

臺灣原住民族是指原居於臺灣的民族,在17世紀漢裔移民上島前,即已定居在此的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之部族所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其中位於臺灣本島的部族屬於南島語群,蘭嶼達悟族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巴丹語群。西方早期以「福爾摩沙」稱呼臺灣,在部份文獻中又被稱為「福爾摩沙人,意即「福爾摩沙島上的居民」。但受外來移民數量的擴張與排擠,居住範圍與治權領域逐漸縮小並往高山處移動。
在歷史上,因不同政權而有不同的定位與稱呼。明朝稱”東番”,同時期在台灣殖民的荷蘭政府稱”Indias或Blacks”。十八世紀的清政府稱自治者為”生番”,服從清政府並納稅者為”熟番”。十九世紀晚期,清政府穩固了台灣平地的統治權後,以”平埔番”與”高山番”分稱。日據時期以”平埔族”稱平埔番與熟番,”高砂族”稱生番。中華民國政府時期,以”平地山胞”與”山地山胞”作區別。
1998年台灣成立原住民族委員會,開始執行族群部落的認定與區別。截至2014年5月,已經完成認定16個族群。計有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賽夏族、邵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魯凱族、鄒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以及達悟族等。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登記之戶口統計,截至2018年2月,原住民人口至少約56萬多,佔臺灣人口的2.38%。現今,原住民主要活動區域在台灣本島東部、西部山區以及蘭嶼,並享有自治權。且因都市化影響,目前有四成六原住民設籍都會區。
台灣原住民非常重視命名,並有特別的命名儀式與背後象徵的意義。大多數原住民以傳統游耕及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服飾衣料大多取材至大自然,例如苧麻、構樹、鳥羽、禽尾、動物皮、牙、骨等。非常擅長音律與手工技藝,例如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鄒族的揉皮、魯凱族的陶壺與琉璃珠、泰雅族的口簧琴等。各族群每年都有祭儀與節慶活動,充分體現族群對於祖靈的崇敬與豐收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