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鶯歌 陶瓷


鶯歌陶瓷創始於清嘉慶九年(西元1805年)。早期窯業中心在尖山埔街,為家族式的生產結構,以農村副業的形態生存,生產規模小,產量有限。但靠著便捷的水陸交通網,也能使產品銷售台灣全島。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陶器工廠漸多,然而產品流於「粗製濫造」。此時已有小部份合股營業的現象,因而有產業組合的出現。這種組合得經辦信用、販賣、利用等業務,使得1929年以後鶯歌成為台北州主要陶瓷產地。1931年以後,日本在台灣推動「工業化運動」,鶯歌在傳統的廚房用具粗陶生產之外,也增加了工業用產品的開發。日據後期逐漸引進資本化、專業化與機械化的生產方式,使得窯業生產自傳統走向現代化。光復後,鶯歌成為臺灣陶瓷的工業中心,起因於鶯歌本地出產陶土、便捷的交通系統、傳統技術的應用、以及鄰近大都會的臺北作為腹地等。1968年政府禁止燒生煤,鶯歌工廠迅速向鎮中心以外地區發展。1991年,開始有天然瓦斯的供應,便利爐窯的操作,大型建材瓷廠因應建立,使得窯業更加茁壯。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機衝突之後業者逐漸重視能源的節約及降低生產成本。紛紛自西歐各國引進新式自動化窯爐設備便得產業技術及產房設備又邁進一個新的階段。1983年,國內經濟起飛,受到臺北興盛的現代陶藝影響,新式創意性陶瓷產品的增加,陶瓷工廠數直線上昇,讓鶯歌成為臺灣日用陶瓷及建築陶瓷的主要供應地。這些激增的工廠,大多屬於繪彩、電花加工。繪彩及電花加工分別是裝飾藝術陶瓷、日用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使他們脫離工廠生產程序而獨立設廠是鶯歌陶瓷生產程序上的一個特點。